
高三中午不睡觉,只为博得天琴笑 ;)
迷茫公主的信(Letters From A Puzzled Princess)
译者杂言:做“寒流”?还是做自己?
notes 共 2,427 字
event 于 7 天前 发表
visibility 共 121 人看过
forum 共 3 条评论
翻译之余写了一点东西,不知道应该算作什么,像文评,又像分析,加进了自己的一点思考,最终还是应该算作杂文类吧。
若读者只是单纯地想追求剧情,那这里便没有必要再读下去了。
译者杂言:做“寒流”?还是做自己?
这篇文章今年10月23日在 Fimfiction 上获得了推荐。
读完这篇文,不知道你们有没有这样的感觉:这篇文其实写得很一般啊,又没有一波三折的剧情,又没有绚丽华美的文笔,又没有多么深刻独到的见解,而且文中到处都是毛病,比如没有必要的脏话啦,太过随意、口语化的表达啦,该转述的时候没有转述啦,特别是寒流出场那一段,写信时根本不会那么写啊,暮暮你是在写信而不是在写小说啊!怎么这篇文偏偏就上推荐了呢?怎么我又偏偏选了这篇文翻译呢?
原因很简单:真情实感。
文章围绕“改变”这一关键词展开,先写了暮暮即位之后身体上一系列的变化,真正成为了“公主”,再写了寒流登场,塑造了他执着顽固、怀念过去、不愿改变、固步自封的老者形象。层层铺垫,先缓后急,使文章在暮暮于寒流的交锋中达到高潮。而他们之间的关系变化也无疑体现了文章主旨:适应改变。
作者把寒流安排成一个孤独的老者形象,是有深意的。在寒流的身上,从一些细节之处,我们可以读出很多有意思的东西:
先从塞拉斯蒂娅的回信中说起:
十年前,他搬离了小马镇去一家矿产公司上班。他给我们俩都写了信,发誓自己只要一有条件,就立马搬来中心城。
可以说,固执是他性格中很重要的一个组成成分了。他对两位公主爱得深沉,但同时也爱得卑微,甚至显得愚蠢 —— 我写信给你,我搬走了,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见到你,你不要忘了我啊。
但问题是,说得现实一点,身为一国之君,哪里有那么多时间和精力去照顾一个小小的平民呢?真实情况往往都是石沉大海,最后不了了之。但他就这么搬走了,对于他来说,搬家,那可一切都是全新的事物啊,那有多么艰难。为之付出了一切,只求“你记得我”,把对方高高捧起,直入云际,自己却卑如草芥,低到泥里。不得不说,这份爱伟大,但显得卑微、愚蠢。
挣挣扎扎十余载,不仅自己的梦想没有实现,家还被泥石流毁了 —— 这是物质上的根没了 —— 关键是到了最后,来到中心城却发现,自己心爱的公主早已退位 —— 精神上的根也被彻底拔起。他陷入了一种难以置信,一种恐慌,一种愤怒,自己这么多年的努力,究竟有什么意义?
于是,他被彻底摧毁了。
因此,我们不难理解他对暮暮的反应。
“你谁啊?我心爱的公主们呢?”
“你把塞拉斯蒂娅和露娜怎么了?”
“骗子!”他大声嚷嚷。
三句话中除了难以置信和愤怒以外,甚至还透露出一种被害妄想 —— 只要塞拉斯蒂娅和露娜不在,就一定是你干的好事,这一切的悲剧全都是你造成的。这种逻辑看似荒谬,却是十分自然、且近乎本能的 —— 那些写攻击信的马迷何尝不是如此?
(收到攻击信后 Big Jim 在推特上的留言)
这种心态的背后折射出的是不完善(尚且不说缺失吧)的自我,他们的内心不够强大,不能很好地处理这一份“失衡”,于是向外投射,造成向外的攻击性;若不向外投射,便向内攻击自己,造成烦躁、压抑、失落等一系列负面情绪。
而他们一旦被拒绝,他们脆弱的自我很容易便会分崩离析:
他下嘴唇都在颤抖,在我面前来回踱步:“苍天啊,怎么就不行呢?怎么这么多屎一样的事情就这么接二连三?
他一蹄狠狠砸向地面,大声呼号:“这些本来都不该这样!怎么事情就不能简单点呢?”
因为自我不够完善,容不得太多的波折与改变,于是,寻求简单便成了最安全的、最好选择。
为了减少波折,他们甚至不惜切断自己与外界的联系,将自己孤立成一座孤岛。这样,他们就能有仿佛“一切尽在掌握之中”的安全感,就能控制自己的小小世界 —— 说到底,这还是一种心虚,一种寻求安全的控制欲。他们遇到改变便自我欺骗其不存在,自己永远是对的,当事实碰到了鼻子、实在骗不下去时,他们又便会陷入暴怒,并迁怒于那些戳穿了他们不存在的梦的人。他们一边格外留念过去的“golden old days”,一边感叹世风日下、物是人非,于是,他们的世界也就只能越活越萎缩、越活越狭窄,容不下改变,容不下别人,极端者甚至最后容不下自己 —— 因此自杀的人也并非没有。有多少人和寒流一样,将塞拉斯蒂娅看作了生命中唯一的寄托?只不过,他们看的是不一样的“塞拉斯蒂娅”罢了。
小说中的寒流经过几个星期(现实中往往会漫长得多)的挣扎,终于还是回心转意,最终接受了暮暮,也接受了转变。垂暮的生命里终于注入了一丝生机。
其实,从某个方面来说,这种动摇精神根基的改变看似摧毁了他,实则却给了他新生 —— 只有如此巨大的冲击,才可能冲破他厚厚的自我保护的壳,才可能让他走出他自缚的茧,最终化茧成蝶,重获新生。
这是小说文学的魅力,一波三折,让我们在无望中看到希望,在挣扎中获得成长。文中塑造的不是完美的主人公,而是一个虽然缺憾多多,却无比真实、引人共鸣的角色。本文之所以感人,就在于这一份真实性,从文中我们多多少少看到了自己的影子。
但最终的问题是,那些现实中的“寒流”们该怎么办?我不想喊口号,也拿不出什么立竿见影的特效药 —— 毕竟,这更多地在于自己,自己不做出改变,任别人怎么说也起不到多大作用。我们能做的便是理解,给他们安全感,给他们转变的机会和时间。一份黑色能量只有被看见、接受,才能开始转化,变得明亮、温暖。
若你发现自己就是“寒流”,那么恭喜你,你已经发现了部分的自我,接受它,然后把它当成新的起点吧。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,自己缚上的茧得自己慢慢剥掉,但终有一天,会有一丝光明透入、新鲜空气扑面而来,你会发现:原来外面是这样美好!
但在此之前,如果你感到绝望,不妨问问自己:是止步于此?还是走向世界?
-2019年11月30日夜
登录后方可回帖
前面半句还能这么说,但“而且文中到处都是毛病,比如没有必要的脏话啦”这句,从读者(我)的角度,看不太出来。虽然译文与原文有所出入,但译文的确没有出现这样的情况。
至于“太过随意、口语化的表达”,我并不觉得这有什么可以苛求的,ts视两位公主不仅为老师、公主,更是朋友,朋友之间写信也没必要太过正式。
怎么说呢,这篇文的开头那几封信,我看完后也没感觉到作者想写什么。而后来突然出现了那位“寒流”,虽然突兀,但这样一来,全文就说得通了。
过去的事,就让他过去吧。
改变无法避免,总是怀缅过去没有任何意义。如果觉得新的事物不合自己,要么是事物做出改变,要么是自己做出改变,要么就是一刀两断,再无关联。
很少见译者在翻译完一部作品后能有感而发,将自己的看法说出来,还能分析得如此透彻的。这也是为什么,译者前面能翻译地这么好的原因吧,真正理解了文,才有真正传达原意的基础。
辛苦了。
回复#1 @utopia :
谢长评!前面那几句我可能说得是过了点,你能指出,并发表自己的意见也相当不错了,非常感谢!:ftemoji_lyra:
回复#2 @小马Flintie :
啊其实根本不是长评啦,只是看完全文,又看到译者的感想,有所感触而已。
顺便感谢小黄星,爱你。